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走进阜阳市颍泉经开区安徽智磁新材料有限公司,偌大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机器高效运转,这里正在加紧切割薄片——纳米晶软磁材料,工人们穿梭来往,忙而有序,一盘盘产品泛着银光,一箱箱打包整装待发。
从北京到阜阳的追梦之旅
一堆堆不起眼的铁、铜、硅、硼等原材料在巨大吊臂的搬运下,进入高温熔炉重熔,再经过极速凝固等程序,一条条“薄如蝉翼”的纳米晶软磁薄带就被源源不断地传输出来……
“最近企业生产非常忙碌,这几天都在满负荷运转,正在赶制千万元的大订单,主要是应用在汽车电子和新能源领域。”公司副总罗顶飞面带喜色地说。
安徽智磁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一代高频金属软磁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企业。
时间回到2018年8月,受创新创业热潮的感召,北京大学毕业的邓毕力带着人才团队和可稳定量产的高性能纳米晶带材生产技术来到阜阳市颍泉经开区,开启了他从北京中关村到皖北的人生追梦旅程。
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智磁新材料研发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和应用难题,高性能超薄纳米晶带材的市场占有率跃居细分行业国内前列,填补了安徽省的产业空白,得到了科技部重点专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等重大科技和产业化项目的立项支持,累计申请并获批授权专利30余项,快速成长为规上工业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并入选安徽省规上企业研发支出 “双百强”榜单和安徽省新材料产业优势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清单(第一批)。
罗顶飞介绍说,公司初来阜阳时,一切“从零开始”。项目中试时,还只能把带材厚度做到23微米,现在最薄可以做到12微米,相当于不到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这个“薄如蝉翼”的金属片有一个神奇之处,用它做成元器件,初始磁导率、饱和磁感应强度、高频损耗表现非常优异,因为这种特性,这个新材料也被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手机等新兴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邓毕力坚信:创新能力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只有创新才是企业唯一出路。这些年,公司每年超过20%的销售收入投向研发,企业先后筹措2000多万元资金,并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招引20多名专业人才,下大力气进行创新研发。
正是秉承创新理念,加上执着的坚持,这群年轻人完成了由一个“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科创团队”到“国内细分行业头部企业”的飞跃。他们陆续攻破从20微米,到18微米、16微米,再到12微米,经过多次产品迭代,企业竞争力越做越强。2022年9月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汇聚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工业中小企业,它们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
从“白手起家”到跻身国家级小巨人,邓毕力形容是“多年磨一剑”,他感慨地说:“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如今阜阳市、颍泉区以‘两化一推’为主抓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区多次组织开展企业家‘早餐会’,话发展、听意见、解难题,让来阜创业者感受到新动力、看到了新希望。”
小巨人,大作为。现在智磁新材料公司掌握了材料成分研制、材料制备及后处理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经过了两轮扩产,目前已经具备年产3000吨非晶和纳米晶带材及其磁芯和元器件的生产能力,带动下游元器件及终端应用,满足了电子电力行业向小型化、节能化和高频化的发展趋势。
邓毕力介绍,公司不光在技术和装备上进行创新,还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全方位进行创新,并与中科院物理所、上海交通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直接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同时,勇于承担“小巨人”企业的责任,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频软磁材料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基地,汇聚高质量发展“强磁场”。
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的舞台
伴随智磁新材料公司的成长,颍泉区及时加强政策引导,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智磁新材料协调解决2万平方米厂房,解决用工200余人,创新金融贷款,辅导企业申报高新、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项目。
随着智磁新材料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团队带头人邓毕力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安徽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光荣称号。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企业、企业受益发展”的总体思路,颍泉区举全区之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省级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目前,颍泉区加快清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拦路虎”,聚合各方资源,打造优质平台,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便捷、一站式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难、发展难等问题,让企业更有优越感、获得感,再通过闭环服务,让资源得到更好的聚集。同时,注重发挥“小巨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专精特新的舞台。
来源:安徽日报